慈安微微颌首道:“进行舆论引导,逼迫元奇退让。”
两日后,北方各省大小报纸同时刊载了一篇名为《论宪政之议会制度》文章详细介绍了一院制和两院制,罗列了两种会议制度的优劣,点出大清国情与英吉利极为相似,并指出当今西洋各强国——英吉利、美利坚、法兰西等各国尽皆实行两院制,文章末尾,更是明确提出大清推行宪政必须实行两院制。文章署名,赫然是沈小山。
沈桂芬字经笙,又字小山,本籍江苏吴江,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曾先后典浙江、广东乡试,督陕甘学政,充会试副总裁,门生故旧遍布朝野,这篇署名沈小山的《论宪政之议会制度》一经刊载立刻就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在预备立宪之期将尽之际,身为军机大臣的沈桂芬撰写的这篇文章无疑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信号——朝廷正积极着手推行宪政!一时间,宪政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易知足放下报纸笑道:“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
“舆论绑架。”赵烈文道:“朝廷这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易知足点了点头,“知道进行舆论引导了,有进步。”
“这些年元奇和朝廷介绍宣扬的都是英吉利和美利坚的宪政制度。”赵烈文缓声道:“朝廷此举虽有班门弄斧之嫌,但若真打舆论战,咱们未必能赢。”
“不论输赢,这场舆论战都得打。”易知足不以为意的道:“赢了更好,输了也能让世人详细了解一院制。”
赵烈文一笑,“大掌柜这是要亲自上阵?”
“我来抛砖引玉。”易知足笑道:“好长时间没热闹瞧了,报纸的销量都有些下降。”
两人正说笑着,林美莲进来禀报道:“大掌柜,肃相来了。”
“看来是有回音了,咱们去迎迎。”易知足说着起身迎了出去,在院门外一见面,他就明知故问的道:“这沈小山可就是人称‘吴江相国’的沈桂芬?”
肃顺拱手笑道:“班门弄斧,让国城兄见笑了。”
“看来朝廷的决心不小。”易知足说着伸手礼让,肃顺一边谦让一边道:“还不都是国城兄逼的。”
易知足笑道:“打一场舆论战也好,把.民众对宪政的热情调动起来。”
两人进的书房落座,肃顺才缓声道:“太后电旨,推行宪政,必须仿效英吉利实行两院制,没有一丝一毫的商榷余地。”
易知足递了支烟,自个也点了一支,这才道:“其他呢?”
肃顺道:“就这一条!”
易知足看了他一眼,道:“这是最关键的一条。”
长叹了一声,肃顺才道:“太后同意仿效英吉利实行君主立宪实属不易,又何必节外生枝?国城兄素来皆是以大局为重.......。”
“我正是以大局为重。”易知足打断他话头道:“我不希望日后反复折腾。”
“事有轻急缓重,当前首务是顺利实行宪政。”肃顺道:“日后若是发现两院制不合适,再尝试改为一院制也不是不可以,何必非要急于一时?若是因此闹僵,岂非得不偿失?”
易知足抽着烟不吭声,肃顺的话不无道理,不过,他现在得抻着,若现在松口,慈安不定会得寸进尺又提出其他要求来。
见他不吭声,肃顺闷声道:“这事总的有一方做出让步,恕我直言,太后压根没有让步的可能,太后转变态度赞成虚君立宪,保皇派已然是群情汹汹,一院制等于是断绝了以宗室勋贵为主的保皇派们最后一点希望,太后若是同意,必然成为众矢之的,不定还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易知足神情肃然的道:“这事我会慎重考虑。”
见他如此表态,肃顺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当即转了话头,“恭王应该快到上海了罢?”
“今天到。”
听的这话,肃顺站起身直言不讳的道:“恭王擅自离倭来沪,暂时还是不碰面的好。”
易知足点了点头,站起身道:“我送你。”
送走肃顺,易知足静心思忖了半晌正打算动笔写篇文章,林美莲进来禀报道:“大掌柜,恭王来了。”
“还真是不经念叨。”易知足轻声嘀咕了一句才道:“请他进来罢。”
不一会,奕?就快步进了院子,见的易知足站在台阶上迎接,他心里暗松了口气连忙加快了脚步,他连招呼都没打一声就赶来上海,心里多少有点忐忑,担心易知足给他脸色看。
快步上的台阶,他拱手笑道:“青岛居然还有十余艘铁甲舰,国城兄瞒的好紧。”
易知足拱手还礼淡笑道:“本来是准备给英吉利一个惊喜的,却提前暴露了出来。”
给英吉利一个惊喜?奕?讶然道:“与英吉利会爆发战争?”
“进去说。”易知足伸手礼让道,进屋落座,他才接着道:“每一个大国崛起,都会伴随着无数的战争,英吉利在亚洲有着广袤的殖民地和巨大的利益,迟早会有一战的。”说着,他反问道:“有何打算?”
奕?微笑着道:“听国城兄的安排。”
易知足瞥了他一眼,道:“我可没让恭王赶来上海,别藏着掖着,有什么打算说出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