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污染啊、什么警官滥用职权啊、什么以权谋私啊,一个两个的消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这才对嘛,这才是生活在水生火热里面的美国人民嘛……
而这时候,他们也知道,所谓的“纽约市仅有00个低收入水平线之下的家庭在接受救济”是什么意思,感情更多的人生活在贫民窟,连救济也没有,特别是非法移民什么的……
但是朱先生得有些不对味了:“这上去不想美国人自己搞出来的?怎么上去这么熟悉的感觉?”
对,既视感,很严重的既视感。
“那是谁写的?”
有人多嘴了一句。
“倒像是我们北面的邻居……”
“阿嚏——”牛奶与面包小组的成员齐齐打了一个喷嚏,不过他们并没有在意,而是继续辛勤的制造新闻,为美利坚的言论自由做贡献……
查了不少资料,等到晚上点了,这些人才意犹未尽的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但是这时候,并不是谁都去睡了的,大家反而是打开了自己的电脑,开始了起来。
虽然电脑好像很复杂的样子,但是打开个页个新闻应该简单?这些人虽然连地址栏什么的都不知道,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熬夜新闻。
张先生回去之后,也没有停下来,而是和其他人一样打开了电脑,然后搜索起了自己要找的内容。
“凯瑟琳埃德森。”
“啊?不对啊……”
他的确搜索到了不少相关内容,但却都是有关于“凯瑟琳埃德森”这位“作家”和“演员”还有“导演”方面的事情的。
至于那些人说的什么“新闻界的消息”什么的,张先生却什么也没有到。
不过他倒是隐约可以到,在提到什么苹果、intel之类的这些公司的时候,偶尔会有一两个“埃德森小姐”的名词出现。
张先生拿出了说明,仔细了之后,便将搜索词删去了“凯瑟琳”的字样,只留下了“埃德森”。
而这时候,搜索到的东西更匪夷所思了。
不过张先生还是的现了一点点的蛛丝马迹:保护伞公司。
那位斯科特先生是保护伞公司来的,这一点张先生也知道。
而这个时候,他到了一个名为“布鲁斯埃德森”的名字。
再进去一,原来这个人是保护伞公司的总裁。
这可真让张先生惊讶。
接着,张先生似乎想到了什么,便搜索起了“布鲁斯埃德森”和“凯瑟琳埃德森”这两个名字。
但是结果却一无所获。
——废话,谷歌本来就是凯瑟琳的……
想到这里,张先生也就只能是算了。
他觉得现在留意身边的事情就好了,说不定会有什么线索也说不定呢……
第二天,当张先生起床之后,便现团的众人都顶着一个黑眼圈,朱先生也不例外。他下意识的摸了摸脸,自己也例外……
随后一周,代表团继续在纽约访问,先后参观了曼哈顿商业中心、福特基金会、美国广播公司a
c、《华尔街日报》、联邦银行、华尔街棉花交易所、合众国际社、纽约大学等机构。
c的广告收费之高,让他们吃惊:每分钟两万美元起步,到全美橄榄球比赛时,广告费能达到每分钟十万美元。
“电视台用各种办法作广告,强迫观众,观众毫无选择的自由。”张先生在笔记中这样谴责道。
一天,代表团回到房间,打开电视,有一段内容特别引起他们的注意:“美国这个地方,又是犯罪,又是车祸,又是污染,简直没法活下去了,怎么办呢?请饮‘可口可乐’!”
团里懂英文的几个人完乐了。他们第一次见识到,美国的广告可以这样牺牲国家形象,似乎也没有相关部门来追究。
张先生特意请来自中国对外友协的姚先生将广告词翻译出来,作为资本主义电视广告的标本,记录在他的笔记本上。
而这个时候,有人突然说了一句:“美国是资本的国度,在这个国家,政府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工具,事实上美国是由大财阀组成的一个精密的机器……”
朱先生眼前一亮:“这话谁说的?”
那队员挠了挠头:“上的。”
大家一他浓重的黑眼圈,乐了,大家便都笑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