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戒授的那是菩萨戒,菩萨戒讲究的是护持菩提心,不在戒相,因此受戒之人不需要剃度,从各方面来说是一个相当形式化的仪式。
受戒之人,乃是扬州总管,晋王杨广。
如何收复江南民心,这是杨广现在不得不面对的最紧急的事情。
光用刀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将目光转向了佛教。
&》中就写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可见佛教在江南的影响力。
而智顗则是当时江南最著名的佛教领袖,对僧俗各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于是杨广认为,如果能和智顗这样的名满天下的高僧有深厚交情的话,那么便有助于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收江南之民望。
实际上杨坚对智顗也曾递出过橄榄枝,表示:“宜将劝励,以同朕心”,但是杨坚把自己放得太高,所以智顗对于这件事情也就不为所动,依旧在天台山上讲他的经。
所以杨广知道光说那种话那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而且还不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高,于是他表示甘愿受戒,并且拜智顗为师。送上了一封写着:“承风佩德,钦注相仍,yu遵戒宜法师奉以为师,乃致书累请”的信给智顗。遣词很诚恳,态度很恭谦,觉得自己面子赚足了的智顗,也就不好再伸手打笑脸人了,他便束衣启程,来到广陵为杨广授戒。
至于为什么要受戒,那是因为杨广他不但要和智顗交好,而且他的最终目的要将他和智顗交好的这件事情传的人尽皆知。
也就是炒作。
他自然不可能让一群人在路边发着报纸或者在墙上帖告示,也不可能派一群人在那些客栈酒楼里和江南百姓闲聊之时将这个消息传出去。
前者太二,后者太慢。
所以他就选择了一个最适合的方式,受戒。
而且选择的还是很形式化的菩萨戒。
虽然形式化,但是这场面还是异常的隆重,杨广在之前便就通知所有寺僧参加受戒仪式,史称“千僧会”。
教戒坛上的智顗身披袈裟,慈颜端坐。而杨广则一路行匍伏大礼,至于智顗脚下,并在千僧面前宣读《请戒文》,继而仰望智顗。智顗为杨广受戒,正式接受自己入佛门以来政治身份最高的弟子,并授杨广“总持”法号。杨广跪着接受,又以总管之政治身份尊智顗为“智者”。
这也就是智顗被称为智者大师的由来,而杨广在这之后也变就成为了“总持菩萨”。
杨坚对于这件事自然是持肯定态度的,他原本就无意血洗江南,更何况现在突厥那里开始不安分,他也自然想要将兵力和目光重新放回北方。
杨广和智顗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江南各地,为了扩大影响,杨广还在扬州修建**的道场,是为惠ri、法正、玉清和金洞,而杨广他本人文采也不差,于是他作了《步虚词》二首,让人谱曲传唱。
杨广很努力地在江南扭转隋王朝在百姓们心中的形象,而白弘也很努力的在扭转自己在陈宁蕊心中的形象。
这两件事,都是任重而道远的。